半岛app官网邀请码-app下载注册
中新网宁波7月21日电 (方堃 张晓曦)她本是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护士,因与驻守西藏的浙江余姚籍军人叶佳兵相识相恋,从雪域高原奔赴万里来到东海之滨,照顾叶佳兵脑梗的母亲、智力残疾的姐姐。从婚前到婚后,一晃10年,“90后”军嫂李娟用日复一日的忙碌写就了坚强与守候,用超越苦难的乐观谱写了新时代军嫂的伟大与浪漫。
双向奔赴:守国护家双向奔赴何惧万般难
如果不是叶佳兵家里突发意外,李娟和叶佳兵将在西藏拉萨组建幸福的小家,相依相守。
时间回溯到2013年,当时来自四川的李娟还在西藏军区总院骨科做护士。男友叶佳兵是浙江余姚朗霞人,18岁时参军入伍到西藏。2011年8月,他在一次强化集训中受伤,到西藏军区总院治疗时,与李娟相识相爱。
那年春节后,李娟听叶佳兵经常在电话里谈及母亲突发脑梗住院的事。叶母早年曾遭遇3次车祸,这次又突发脑梗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叶佳兵家里还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姐姐,父亲靠做零工维持生计,要是母亲再有个闪失,他又怎能安心戍边?
“既然他走不开,我就替他回家看看!”当李娟长途跋涉来到叶佳兵清贫的家,发现叶母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智力残疾的姐姐无人照顾,叶父忙得团团转时,一种爱和责任驱使她做出了决定:留下来,爱他就替他消除后顾之忧。
她迅速回到拉萨,不顾家人反对,辞去了西藏军区总院的工作,搁置了和叶佳兵在西藏安家的计划,带上简单的行李,又匆匆返回余姚朗霞。在叶佳兵父母家,她承包了所有家务,做饭,搞卫生,给叶母擦身,换洗衣服,推拿按摩,哄着像小孩一样的姐姐……
从宁夏嫁到余姚的叶母非常理解一个女孩为爱付出和在异乡的不易,她下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卖部给李娟买来四川产的方便面:“这是你喜欢的家乡味道!”这一递一捧间,是浓浓的爱意与感动。
各自坚守:“90后”军嫂把艰辛过成了励志诗
2013年6月,李娟与叶佳兵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新婚夫妇相隔万里,对于李娟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2014年2月,大儿子六六出世。原本,李娟是想等叶母身体好一些,孩子一岁多就可以回西藏,回到丈夫身边。但是那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又让她挪不动脚步了。
叶母康复没多久,就去了工厂打工上班。一天下班回来,她又去自己菜地里割油菜,但是却突然晕倒在菜地里。李娟在家里久等不见婆婆,疯也似的去找,终于在菜地里找到晕过去的婆婆,她掐人中把婆婆叫醒背回家、吃药、照顾。李娟哽咽着劝告婆婆:“你怎么这么傻,你要倒了佳兵还能安心工作吗?”打那以后,她再也不让婆婆出去干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没过多久,烦躁发病的姐姐把公公的酒偷偷拿来喝了,醉倒在河边。又是李娟发现她不在家四处寻找,才在河边发现醉成一摊烂泥的姐姐,如果一个翻身她就会掉进河里,以那种人事不省的状态就会溺亡。幸亏李娟发现了,不然就会酿成悲剧……
家中状况频发,李娟还能带着孩子回西藏和丈夫过自己的小日子吗?最终,她和丈夫商量继续留在余姚。后来,在朗霞街道领导的关心下,李娟通过招考进了街道应急消防管理所做临聘人员。
2021年1月,小儿子七宝出生。出生前夜,李娟挺着大肚子,强忍着阵痛开车住进医院,产下孩子。照顾幼小的儿子、生病的婆婆、智障的姐姐……所有的一切李娟都自己扛下,没向远在西藏的丈夫吐露半个字。她独自在夜里哭过发泄过,但她更多的是笑着昂起头把艰辛乏味的日子过成了励志的诗。
李娟找来网络视频学做面点、汉堡,叫上婆婆、儿子一起帮忙,让他们捏各种各样的面人,体会其中乐趣;她用网购的材料,在院子里给儿子搭建了篮球架,书房里的书桌、书柜都是她买来,一块板一块板拼装而成;每逢周末天气好,她就带着婆婆、姐姐和儿子到近郊爬山拍照打卡……
李娟驾车带着婆婆(右一)、姐姐(右二)和两个孩子出去游玩,享受天伦之乐 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她对生活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只把这些美好都晒在了朋友圈,只想执勤归来的丈夫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家里一切安好!
李娟每天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做的早餐 李娟摄
在李娟的汽车导航仪上,记者看到最多的导航地址便是单位、学校,还有附近的海滩和山峦,她围绕“家”这个中心画着圆,就像丈夫在西藏雪域高原,围绕“祖国”这个中心画着圆,“你守护祖国我守护家”,他们不忘初心默默地坚守着……
李娟带着一双儿子合影 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叶佳兵已在西藏服役15年,李娟也到余姚生活了整整10年,在李娟的大力支持下,叶佳兵安心服役,先后在部队荣获“三等功”“优秀士官”等荣誉,李娟也先后获评“浙江好人”、浙江省“最美拥军人物”。(完)
中新网兰州7月21日电 (刘玉桃 艾庆龙)“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来自兰州的李子彬是位历史爱好者,在甘肃临夏游玩之时,专门抽出1天时间游览临夏州博物馆,当他看到新闻类展览颇为好奇,带着好奇和疑问进行观展。
7月17日至21日,中新观陇·新闻报道暨书法绘画影像作品联合展在临夏州举行。李子彬观展后,对“新闻+诗词”融合模式和临夏的历史感到惊奇。他说,原来临夏自古就有栽培牡丹的历史,而且河州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多样,其中有“佛头青”“绿蝴蝶”“河州粉”等不少名贵品种,尤其是紫斑牡丹独树一帜。
7月17日至21日,中新观陇·新闻报道暨书法绘画影像作品联合展在甘肃省临夏州举行。刘玉桃 摄
连日来,中新观陇·新闻报道暨书法绘画影像作品联合展吸引党政机关人员和民众前来参观。展览将甘肃风俗文化、工农业、科技教育等成就于一体,整体“打包”向外界推广甘肃。
图为甘肃省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右二)参观展览。高展 摄
甘肃省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到临夏州博物馆参观展览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情系民族地区,关心临夏发展,用笔触书写感动、用话筒传递温暖、用镜头反映变化,创作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为打响叫亮“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品牌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鹤立称,此次展览以新闻作品的方式,独特展现了陇原大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民众生活等内容,赋予了新闻作品艺术生命,增强了宣传感染力和传播力。
此次展览是中新社甘肃分社耗时一年,联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巴子画话等机构和业界人士,邀请全国多位书法家和绘画师结合中新社日常采写的新闻作品,探索创新报道和传统书画艺术的融合表达。
展览期间,恰逢临夏州2023年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暑期培训,参加培训的164名校长来到展馆参观。“对展览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词印象深刻,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的正气,让他心念端正,非常重要。”临夏州教育局局长张小林说,“那么如何养‘正’一个孩子,我们观看了中新社对几十名校长名师访谈,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此问题给予回答,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学习。”
图为临夏牡丹盛开。(资料图)临夏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除了经济、社会、教育相关内容,美食当然也是展览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本次展览吸睛最多的便是临夏美食,频繁引得观展者驻足。东乡手抓、河州包子、暖锅子、高原西瓜、爆炒草鸡、油炸馃等,这些“河州味道”飘香展外,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搜索了解,线上“点单”。
“展览是一种文化体现,也是时代的印记,展中呈现的书法、古诗词、陇原故事等,将传统文化与新闻报道结合,是古今文化融合的创新探索。新闻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文化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二者巧妙融合,给人古今和鸣感。”甘肃省临夏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志刚说。
临夏州博物馆馆长韩杰和多次观展,并结合自己的认知,现场兼顾讲解工作,他说,展览中将新闻报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一种创新,让大家走进新闻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洗礼,对于传播传统文化有着很重要意义。
联展分为《每周一词》《周周有画》《二十四节气》《影像作品》《国际传播》五个篇章,在甘肃全省巡展。临夏展览结束后,还将赴甘南、兰州新区展出。
此次联合展由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主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甘肃分公司承办,临夏州委宣传部、临夏州博物馆协办,甘肃银行、红川酒业全程支持。巡展的书法作品由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提供,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完)